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一念西方,蓮生寶池,榮悴由己,品位自定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王氏 侍妾》
常說「富貴修道難」,是依著正常人性所言。人處富貴環境中自在力強,確實較難升起厭離娑婆之心,除了財布施培更多福,大概很難有真正因出離心而有的修道言行。
因此,看過獨孤皇后往生錄之後,再看到荊王妃越國夫人王氏的往生錄,不免更要讚嘆這兩位尊貴的奇女子。前者貴為皇后,在生能輔佐皇上夫君治理天下,令天下百姓有「二聖臨朝」的讚譽,更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確實是富貴修道的美談。而後者,唐朝荊王妃越國夫人王氏亦是如此,不以富貴為放逸,反而至心專修淨土,並且引導諸婢并志西歸,慈悲自己亦慈悲他人,可喜可讚。
當某侍妾起懈慢心,越國夫人現怒目相擯之,使侍妾升起慚愧心而更加奮勉不懈,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嚴格是最大的慈悲」,關鍵之處施以關鍵方便法,不是捨棄眾生,而是藉此方便法使令眾生回心向道,終至有成。由此互動亦約略可推知,這主僕二人法緣之深,恐非僅此一生一世耳。然而法緣之深,亦須相互珍惜,侍妾亦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於越國夫人斥責之後能至誠懺悔、精進不倦,乃能預知時至,無疾往生淨土而異香滿室,實為可貴。
侍妾於夢中引越國夫人導遊極樂世界,見七寶池中大小蓮花間錯,或榮盛或衰悴,竟是因為修淨土者才一念西方則生一蓮花於淨土,但因修道相續強弱之別而使蓮花有所別異。文中所舉楊傑、馬玗二人俱是當代修淨土者,《淨土聖賢錄》中亦皆有傳,可見雖蓮花有榮有悴,只要保持不斷的續航力,一心向道,「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終究能夠在淨土中與諸上善人同修同行。
至於越國夫人,其心之純誠、其念之專一、其行之不惰,侍妾云夫人將生金台上品上生,夫人聞之而「悲喜交至」,至臨終時亦是化現瑞相,秉爐爇香,望觀音閣,立化而去。
想,「悲喜交至」,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或許正如同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吧!是修淨土者現生最後的一道關卡,也是最終的認證,修行所有的意義都在此刻驗證,該有多麼的令人動容!
《觀無量壽經》第七觀:「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毘楞伽摩尼寶以為其臺。此蓮花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縵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花座想。」
曾在佛三共修法會中,在會眾齊一嘹亮的彌陀聖號中,觀想屬於自己的那朵莊嚴的淨白寶蓮花,花開放光,無遠弗屆。法會圓滿後又是幾年已過,不曾忘記那樣專一的觀想,更不曾忘失志求西方的初心。雖塵勞尚繁,那一念心總不曾遠離。
元朝楚石梵琦禪師偈云:「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屬於我的那朵白蓮花,是否榮盛正好,等待著我此生塵緣盡、西方聖眾迎,投入蓮花為聖胎的那一刻呢?


【附錄一
原文:
越國夫人王氏,哲宗從父荊王之妻也。專修淨土,晝夜無間;導諸妾婢,並志西歸。中有一妾獨懈慢,夫人曰:「不可以爾一人,壞我規矩。」擯之。妾悚悔,遂發憤精進,久之弗倦。一日,謂同事曰:「吾其行矣。」夜聞異香滿室,無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言:「夜夢化去之妾,令致謝夫人,幸蒙訓責,得生西方,感德無量。」夫人曰:「彼能入我夢,乃可信爾。」其夕,夫人夢亡妾,致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妾曰:「可。」遂導夫人行。頃之,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問其故,妾曰:「世間修西方者,才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遂異。精進者榮,怠廢者悴。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妾曰:「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其華頗悴,夫人又問何人,曰:「馬玕也。」兩人俱修淨業,事具本傳。夫人曰:「我當生何處?」妾導之行,可數里,望見一華臺,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妾曰:「此夫人生處,乃金臺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爇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壽,視之,則已化去矣。

語譯:
越國夫人王氏,是宋哲宗叔父荊王的妻子。王氏專修淨土法門,不分晝夜從未間斷,並且引導諸侍妾婢女一同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其中有個侍妾特別懈怠散慢,越國夫人說:「不可以因為妳一人的關係而壞了我的規矩。」便將她驅離。侍妾因此感到驚恐後悔,於是努力精進,久之亦不倦怠。有一天,侍妾告訴別的侍妾說:「我將要往生了!」當晚滿室異香,侍妾已無疾往生了。隔天,別的侍妾稟告夫人:「我昨晚夢見往生的侍妾,叫我代她向夫人致謝,幸虧承蒙夫人您的訓責教誨,方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她感謝妳無量的恩德。」夫人卻說:「她若能入我夢中,我才能相信這些話。」當天夜裡夫人就夢見亡妾向她致謝,和前述狀況相同。夫人說:「可以去西方淨土嗎?」侍妾答說:「可以。」於是就引導夫人前行,不久,看見一座大池,池中有蓮花,有大有小,相互錯雜,有的盛美、有的枯萎。夫人問是什麼原因,侍妾說:「世間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才發一念往生西方的願,在此蓮池中便會生出一朵蓮花,卻因各人的勤奮、怠惰差異,而使所屬蓮花的盛美或枯萎也不相同。精進修行的人,蓮花就盛開;荒廢修行的人,蓮花就枯萎。若有能精進修行且歷久相續不斷的人,等到他憶念精熟、觀想有成,當他形體消亡而神識離世的時候,必然往生於其蓮花之中。」
後來,看到一朵蓮花中有一人著官服而坐,身上有寶冠與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這是何人?」侍妾答:「是楊傑。」另外又看到一朵蓮花中有一人也是著官服而坐,其蓮花很是衰殘,夫人又問:「這是何人?」侍妾答:「是馬玗。」這二人都修學淨土法門,事蹟都記載在書中。夫人問說:「我應當生於何處?」侍妾引導她前行,大約數里遠,望見有一蓮花臺,金碧輝煌,光明顯耀,侍妾說:「此是夫人所生之處,乃是金臺上品上生啊!」越國夫人從夢中醒來後,悲喜交集。當年,正逢越國夫人生日那天,夫人早起,秉持香爐燒香,望著觀音閣而站立,正當眾眷屬要上前向她祝壽時,只見她已然立化往生了。

【附錄二】楊傑作品選
勿去草 
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見長安公卿家,公卿盛時客如麻。公卿去後門無車,唯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見千里萬里江湖濱,觸目淒淒無故人,唯有芳草隨車輪。一日還舊居,門前草先除。草於主人實無負,主人於草宜何如?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

語譯:
不要鏟掉青草啊!青草沒有罪過。用它來比世俗人情,世俗更加顯得浮薄。難道你沒聽說長安城達官貴人的居所,在主人得勢時,賓客盈門多如亂麻,主人失勢後,門前卻再沒有車馬造訪,唯有芳草年年依舊生長許多。難道你沒有看見走在千里萬里的江湖之濱,滿目是芳草萋萋,不見了故人,唯有芳草多情地跟隨著車輪行。有朝一日返回故居,卻在門前先把青草除了去。草對主人實在沒有辜負,主人對草又應當何如?不要鏟掉青草啊!青草沒有罪過。用它來比世俗人情,世俗是更加顯得浮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