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陳媼》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開宗明義即道:「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持名念佛確實是歷代淨土宗祖師大德最推崇的法門,以現在的網路語言來說,那是一定要置頂的哪!
然而,持名念佛是否真的只要持名念佛即可?真的如此至直捷圓頓、至簡易穩當?所謂的「萬修萬人去」,果然是真實語?
北宋錢塘人陳媼,一心修學淨土法門,專心念佛,且皈依當代大善知識靈芝禪師受菩薩戒,並每日禮佛千拜,最終得見彌陀來迎,遂生西方。陳媼的故事揭示了修行的幾個重要面向:受戒是為了防非止惡,身口意清淨,不再增上罪業;念佛是為了導願西方極樂淨土,在輪迴苦海中明確指出終點去處的歸向;而拜佛正是將累生累劫無始貪嗔癡所造罪業,真心懺悔,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累劫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是吾人至困至重的大包袱,雖說因著彌陀慈父大願,凡夫可以「帶業往生」將罪業打包帶走,然而也必須確保臨終之際不因「重」「近」「串習」的罪業現前而墮入惡道,因此,拜佛懺悔是專修持名念佛者極為重要的助行,足可減輕負擔,讓阿賴耶識現前,身心煎熬的臨終之際,可保往生西方之路更加輕便易行。
陳媼透過受戒、念佛、拜佛,清淨身心,而使臨終有瑞應,見佛來迎,竟然與旁人相語未竟,便寂然往生。令人好生羨慕的臨終實境啊!
由陳媼的往生實例看,或許,「萬修萬人去」,關鍵字正在於「修」----是「真修」而非「口念心不念」之「假修」。「假修者」即使日誦佛號數萬,卻仍妄想紛飛、堅固我執、有各種身口意造作,則其佛號豈能是西方淨土的入場券?大約只能是下一生繼續輪轉六道中的若干福報,再好一點就是幾大阿僧祇劫之後成佛的因種罷了。唯有「真修」方得是「萬修萬人去」的重要前提。
則,難道不能不受戒也不拜佛,僅僅專修持名就能往生西方嗎?
佛陀是不妄語者、不誑語者,在《阿彌陀經》裡的真實語且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可見,只是念佛便可以往生淨土。然而絕不能輕忽經文中的關鍵句:念佛必須要達「一心不亂」境界,且臨終時必須心念安住、「心不顛倒」,則僅僅念佛便足以往生淨土的這件事,才不會是憑空的妄想。
換句話說,可以作為淨土資糧的「念佛」,必須是「真念佛」,而非「假念佛」。那麼,怎樣才是「真念佛人」?
蕅益大師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念佛啊!
此外,蕅益大師也曾在〈答比丘戒五問〉回答念佛是否還須持戒的問題云:「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可見,持名念佛雖至直捷、至圓頓、至簡易、至穩當,但若吾人尚未能夠把佛號念到「一心不亂」、「意不顛倒」;若吾人尚未能夠把六波羅蜜完全涵融進入簡易四字佛號之中,或許,陳媼的受戒、念佛、拜佛並行,會是值得我們參考的修行典範。
【附錄一】
原文:
陳媼,錢塘人。從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專心念佛,日課千拜。經案間迸出舍利。臨終,見佛來迎,顧旁人言未竟,寂然而化。
語譯:
陳媼,錢塘人。曾依止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平常專一念佛,每天定課都拜佛一千拜。有一天,佛經的經桌湧現出舍利子。臨命終那天,看到彌陀來接引,轉頭向旁人說話,尚未說完,便寂靜不動,已往生了。
【附錄二】靈芝律師生平簡介
元照律師(一○四八~一一一六)字湛然,俗姓唐,北宋浙江餘杭人,是弘揚南山律宗和淨土法門的一位高僧。南宋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高宗敕賜諡號「大智禪師」,又因他常住杭州靈芝寺,世稱為「靈芝律師」。
靈芝禪師初時學習天臺教觀,亦研究諸宗,而以戒律為主;後讀天臺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乃歸心淨土法門,並以中國淨土宗實際創始人善導大師提倡的五種正行: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讚歎供養正行為主修,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願領眾同修念佛。
又因承師教誨,勸令闡明《法華》宗旨,以弘《四分律》,於是參學溫州、臺州,並於西湖雷峰寺受菩薩戒。此後,專研南山律學,搜集道宣律祖各項著作,編成《南山律師撰集錄》。他還依據原始佛教乞食制度,經常布衣托缽,到市井乞食。後住靈芝崇福寺從事著述。
紹聖五年(一○九八)二月,靈芝禪師到明州(今浙江寧波)開元寺依照律制,建築戒壇,傳授三壇大戒,使南山宗風得到復興,《佛祖統紀》卷四十六載稱之「為東南受戒之勝」。
後來住持杭州靈芝寺達三十年之久。靈芝禪師認為:「化當世,無如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相當重視著書立說,以自行化他為職責。並主張戒律和淨土並重,常對弟子們說:「生弘律苑,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此法門。」他出家後數十年間,始終以奉持戒律,專修淨土自行。並謂:「入道歸心,須有始有終。有始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一切時中,不可暫忘。有終謂歸心淨土,決誓往生。」
(以上內容擷取改寫自《明倫月刊》蔡惠明〈專修淨業的靈芝律師〉。原文網址:http://192.192.47.136/ming/hcont.asp?S=zPsK3uOt)
|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自力他力兩具足,聖眾來迎生淨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