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袁媼》
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心善良就好了,幹嘛受戒?」有如此觀念的人通常是不明就裡的外道,或者是雖自名為學佛者卻未真正深入理解佛陀教法的人。固然,佛陀僧團伊始並未有所謂的戒律,開始制戒有其人事背景,到如今,某些戒律內容的確可能有時代性的侷限而不完全適用,然而,戒律的精神卻始終未變,無非是防非止惡,並且使修行者可以藉此精進、開顯自性功德。
《菩薩瓔珞經》說:「有戒而犯,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強調的正是發菩提願、受菩薩戒的那份心。若是佛弟子,受佛淨戒後的淨業淨行,自然不同於一般人的善良言行,聖嚴師父《戒律學綱要》:「戒相的四大科目,如缺其一,便不能稱為持戒。戒法是佛所制的法規;戒體是一線相承,師師相授的無表色法,所熏的功德;戒行是由持戒所表的行為;戒相是持戒行為的差別現象。如果不能具備這四個條件(通稱為四科),雖然不殺不盜乃至不飲酒,也只算是守的世戒而非佛戒,守持世戒的功德是有限的。」可見,發菩薩願、受菩薩戒對於學佛者而言,至關重要。然而,受戒容易持戒難,受戒之後能敦勉自己持守禁戒,才是受戒的真正意義。
袁媼依止靈芝律師受菩薩戒之後,立即守戒,斷絕葷食飲酒,並篤修淨業,這樣的覺性與即知即行的決心,彷彿已預告了日後的善果,袁媼該是個「聽話的佛弟子」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依常理判斷,袁媼可能是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婦人,但她卻有著對佛陀戒律、對依止師父的強大信心,以身口意淨行啟動了戒、定、慧三無漏學,並且影響、感化了家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二十年相續不斷,是怎樣純粹的發心、強大的願力,而能如此?後來袁媼示疾,仍不忘正法,禮請圓淨律師宣講佛法。想,袁媼真是個大善根者,年輕時知道持守淨戒、篤修淨業;年老時又深知正見正念對往生的重要性,示疾之時請圓淨律師宣說佛法,這正是智慧的抉擇,能使自己安住道法,不受疾病或臨終散亂心影響。這樣一個不識字的婦道人家,卻真正是把佛陀教法落實得非常確切的實修者,無怪乎,得以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
從袁媼的本事可知,長時熏修與關鍵時候(臨終)的保持正念,都是往生西方淨土的重要原因,而受菩薩戒更是加分不小的正行,正如《梵網經菩薩戒本》所載,受持菩薩戒可得五種利益:「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既如此,那還等什麼呢?趕快發菩薩願、受菩薩戒吧!
【附錄】
原文:
袁媼,錢塘人。從靈芝受菩薩戒,即斷葷酒,篤修淨業,家人皆化之,如是二十年。一日,示疾,請圓淨律師說法,俄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
語譯:
袁婆婆,是錢塘人。曾依止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受戒後立即斷絕葷腥飲食及飲酒,並且篤志修學淨土法門,她的家人也都受到她的感化。就這樣熏修了二十年。有一天,現疾病相,遂請圓淨律師為她說法,不一會兒,袁婆婆就看到佛菩薩聖眾現前來接引她,接著她就安坐往生淨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