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受戒修淨業,自行化他人,淨土蓮花生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袁媼》
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心善良就好了,幹嘛受戒?」有如此觀念的人通常是不明就裡的外道,或者是雖自名為學佛者卻未真正深入理解佛陀教法的人。固然,佛陀僧團伊始並未有所謂的戒律,開始制戒有其人事背景,到如今,某些戒律內容的確可能有時代性的侷限而不完全適用,然而,戒律的精神卻始終未變,無非是防非止惡,並且使修行者可以藉此精進、開顯自性功德。
《菩薩瓔珞經》說:「有戒而犯,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強調的正是發菩提願、受菩薩戒的那份心。若是佛弟子,受佛淨戒後的淨業淨行,自然不同於一般人的善良言行,聖嚴師父《戒律學綱要》:「戒相的四大科目,如缺其一,便不能稱為持戒。戒法是佛所制的法規;戒體是一線相承,師師相授的無表色法,所熏的功德;戒行是由持戒所表的行為;戒相是持戒行為的差別現象。如果不能具備這四個條件(通稱為四科),雖然不殺不盜乃至不飲酒,也只算是守的世戒而非佛戒,守持世戒的功德是有限的。」可見,發菩薩願、受菩薩戒對於學佛者而言,至關重要。然而,受戒容易持戒難,受戒之後能敦勉自己持守禁戒,才是受戒的真正意義。
袁媼依止靈芝律師受菩薩戒之後,立即守戒,斷絕葷食飲酒,並篤修淨業,這樣的覺性與即知即行的決心,彷彿已預告了日後的善果,袁媼該是個「聽話的佛弟子」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依常理判斷,袁媼可能是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婦人,但她卻有著對佛陀戒律、對依止師父的強大信心,以身口意淨行啟動了戒、定、慧三無漏學,並且影響、感化了家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二十年相續不斷,是怎樣純粹的發心、強大的願力,而能如此?後來袁媼示疾,仍不忘正法,禮請圓淨律師宣講佛法。想,袁媼真是個大善根者,年輕時知道持守淨戒、篤修淨業;年老時又深知正見正念對往生的重要性,示疾之時請圓淨律師宣說佛法,這正是智慧的抉擇,能使自己安住道法,不受疾病或臨終散亂心影響。這樣一個不識字的婦道人家,卻真正是把佛陀教法落實得非常確切的實修者,無怪乎,得以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
從袁媼的本事可知,長時熏修與關鍵時候(臨終)的保持正念,都是往生西方淨土的重要原因,而受菩薩戒更是加分不小的正行,正如《梵網經菩薩戒本》所載,受持菩薩戒可得五種利益:「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生生處,為諸菩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既如此,那還等什麼呢?趕快發菩薩願、受菩薩戒吧!


【附錄】
原文:
袁媼,錢塘人。從靈芝受菩薩戒,即斷葷酒,篤修淨業,家人皆化之,如是二十年。一日,示疾,請圓淨律師說法,俄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

語譯:
袁婆婆,是錢塘人。曾依止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受戒後立即斷絕葷腥飲食及飲酒,並且篤志修學淨土法門,她的家人也都受到她的感化。就這樣熏修了二十年。有一天,現疾病相,遂請圓淨律師為她說法,不一會兒,袁婆婆就看到佛菩薩聖眾現前來接引她,接著她就安坐往生淨土了。

2019年5月19日 星期日

.舊雨新舖自然風之「9-1咖啡」


去年年初因緣際會,曾與幾位師兄姐相聚在「圓圓手作咖啡」共享佛法的午茶時光,席間法味充滿、咖啡香也令人回味。平價卻醇厚的咖啡CP值非常高,而且開在這境屬嘉義縣中埔鄉的台三線郊野,不是聚落密集之處,一爿小小的小屋,也僅有花樹圍繞的樸素戶外座位,勉強可坐六、七人,這樣的咖啡小店老闆娘是個漂亮的姐姐,到底是怎樣的初心讓這位漂亮姐姐開著這樣的咖啡小店呢?(「台3線與台18線上的「化城」遊」https://anipurebuddhism.blogspot.com/2018/01/318.html
認識漂亮的老闆娘謝謝妮姐姐之後,發現謝謝妮姐姐是個很會DIY、很細膩、巧手慧心的人。結束了非常小巧的「圓圓手作咖啡」之後,花了許多時間構思且自己動手布置新館,「9-1咖啡」終於在516日開始試賣。
這幾天全台都在超大雨彈襲擊範圍,今天午前中埔照例是一場超大陣雨,難得午後放晴片刻,趕緊前往位於18號省道(阿里山公路)約莫22.2公里處的「9-1咖啡」,外表就是常見一般的透天厝,未料,走進裡頭,秒切換模式,進入充滿自然風趣的幸福桃花源。
好久不見的謝謝妮姐姐在櫃檯內笑開懷地迎接我,那是一種正走在「正確」的路上的笑顏,有著初心、有著真誠、還有著摻了夢想調味的甜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應該就是這樣的吧!雖辛苦、雖疲憊,卻依然是充滿勁道。



除了飄著咖啡香的櫃台,還有設計感的牆面、置物小方格、許多雅緻的擺飾,自然趣的乾燥花草種子、文青風小物、還有足以使人噴發少女心的玩偶及可愛貓壁畫,可都是謝謝妮姐姐在家人協助之下布置出來的,自然、溫馨、精巧。姐姐也帶我上二樓看看即將完工,可供十多人聚會的空間,一整片卡漫風的貓壁畫牆面可愛極了,就待完工之時,應該是個很適合家族聚會、小型同學會、讀書會、小組社群會議的溫馨空間。




可惜今天要北上,匆促之間,沒能享受在店裡品啜咖啡的雅趣,只能外帶自己喜歡的太妃咖啡及為某人準備的拿鐵,趕在午後雷陣雨滂沱之前驅車北上。
下回吧,可以一個人來、或是夫妻情人倆來、或是親友揪團來,來此點個豐盛的餐點,早餐或午餐、或早午餐、更可以是下午茶,慢吃、慢喝、慢活,再來慢慢仔細瞧瞧這把乾燥花是什麼花?那串種子又是什麼種子?
這樣的美好,值得為自己、或為自己與家人朋友預約!

9-1咖啡
嘉義縣中埔鄉頂山門9-1
0986645828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自力他力兩具足,聖眾來迎生淨土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陳媼》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開宗明義即道:「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持名念佛確實是歷代淨土宗祖師大德最推崇的法門,以現在的網路語言來說,那是一定要置頂的哪!
然而,持名念佛是否真的只要持名念佛即可?真的如此至直捷圓頓、至簡易穩當?所謂的「萬修萬人去」,果然是真實語?
北宋錢塘人陳媼,一心修學淨土法門,專心念佛,且皈依當代大善知識靈芝禪師受菩薩戒,並每日禮佛千拜,最終得見彌陀來迎,遂生西方。陳媼的故事揭示了修行的幾個重要面向:受戒是為了防非止惡,身口意清淨,不再增上罪業;念佛是為了導願西方極樂淨土,在輪迴苦海中明確指出終點去處的歸向;而拜佛正是將累生累劫無始貪嗔癡所造罪業,真心懺悔,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累劫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是吾人至困至重的大包袱,雖說因著彌陀慈父大願,凡夫可以「帶業往生」將罪業打包帶走,然而也必須確保臨終之際不因「重」「近」「串習」的罪業現前而墮入惡道,因此,拜佛懺悔是專修持名念佛者極為重要的助行,足可減輕負擔,讓阿賴耶識現前,身心煎熬的臨終之際,可保往生西方之路更加輕便易行。
陳媼透過受戒、念佛、拜佛,清淨身心,而使臨終有瑞應,見佛來迎,竟然與旁人相語未竟,便寂然往生。令人好生羨慕的臨終實境啊!
由陳媼的往生實例看,或許,「萬修萬人去」,關鍵字正在於「修」----是「真修」而非「口念心不念」之「假修」。「假修者」即使日誦佛號數萬,卻仍妄想紛飛、堅固我執、有各種身口意造作,則其佛號豈能是西方淨土的入場券?大約只能是下一生繼續輪轉六道中的若干福報,再好一點就是幾大阿僧祇劫之後成佛的因種罷了。唯有「真修」方得是「萬修萬人去」的重要前提。
則,難道不能不受戒也不拜佛,僅僅專修持名就能往生西方嗎?
佛陀是不妄語者、不誑語者,在《阿彌陀經》裡的真實語且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可見,只是念佛便可以往生淨土。然而絕不能輕忽經文中的關鍵句:念佛必須要達「一心不亂」境界,且臨終時必須心念安住、「心不顛倒」,則僅僅念佛便足以往生淨土的這件事,才不會是憑空的妄想。
換句話說,可以作為淨土資糧的「念佛」,必須是「真念佛」,而非「假念佛」。那麼怎樣才是「真念佛人」?
蕅益大師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念佛啊!
此外,蕅益大師也曾在〈答比丘戒五問〉回答念佛是否還須持戒的問題云:「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可見,持名念佛雖至直捷、至圓頓、至簡易、至穩當,但若吾人尚未能夠把佛號念到「一心不亂」、「意不顛倒」;若吾人尚未能夠把六波羅蜜完全涵融進入簡易四字佛號之中,或許,陳媼的受戒、念佛、拜佛並行,會是值得我們參考的修行典範。


【附錄一】
原文:
陳媼,錢塘人。從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專心念佛,日課千拜。經案間迸出舍利。臨終,見佛來迎,顧旁人言未竟,寂然而化。

語譯:
陳媼,錢塘人。曾依止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平常專一念佛,每天定課都拜佛一千拜。有一天,佛經的經桌湧現出舍利子。臨命終那天,看到彌陀來接引,轉頭向旁人說話,尚未說完,便寂靜不動,已往生了。
  
【附錄二】靈芝律師生平簡介
元照律師(一○四八~一一一六)字湛然,俗姓唐,北宋浙江餘杭人,是弘揚南山律宗和淨土法門的一位高僧。南宋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高宗敕賜諡號「大智禪師」,又因他常住杭州靈芝寺,世稱為「靈芝律師」。
靈芝禪師初時學習天臺教觀,亦研究諸宗,而以戒律為主;後讀天臺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乃歸心淨土法門,並以中國淨土宗實際創始人善導大師提倡的五種正行: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讚歎供養正行為主修,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願領眾同修念佛。
又因承師教誨,勸令闡明《法華》宗旨,以弘《四分律》,於是參學溫州、臺州,並於西湖雷峰寺受菩薩戒。此後,專研南山律學,搜集道宣律祖各項著作,編成《南山律師撰集錄》。他還依據原始佛教乞食制度,經常布衣托缽,到市井乞食。後住靈芝崇福寺從事著述。
紹聖五年(一○九八)二月,靈芝禪師到明州(今浙江寧波)開元寺依照律制,建築戒壇,傳授三壇大戒,使南山宗風得到復興,《佛祖統紀》卷四十六載稱之「為東南受戒之勝」。
後來住持杭州靈芝寺達三十年之久。靈芝禪師認為:「化當世,無如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相當重視著書立說,以自行化他為職責。並主張戒律和淨土並重,常對弟子們說:「生弘律苑,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此法門。」他出家後數十年間,始終以奉持戒律,專修淨土自行。並謂:「入道歸心,須有始有終。有始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一切時中,不可暫忘。有終謂歸心淨土,決誓往生。」
(以上內容擷取改寫自《明倫月刊》蔡惠明〈專修淨業的靈芝律師〉。原文網址:http://192.192.47.136/ming/hcont.asp?S=zPsK3uOt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一念西方,蓮生寶池,榮悴由己,品位自定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王氏 侍妾》
常說「富貴修道難」,是依著正常人性所言。人處富貴環境中自在力強,確實較難升起厭離娑婆之心,除了財布施培更多福,大概很難有真正因出離心而有的修道言行。
因此,看過獨孤皇后往生錄之後,再看到荊王妃越國夫人王氏的往生錄,不免更要讚嘆這兩位尊貴的奇女子。前者貴為皇后,在生能輔佐皇上夫君治理天下,令天下百姓有「二聖臨朝」的讚譽,更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確實是富貴修道的美談。而後者,唐朝荊王妃越國夫人王氏亦是如此,不以富貴為放逸,反而至心專修淨土,並且引導諸婢并志西歸,慈悲自己亦慈悲他人,可喜可讚。
當某侍妾起懈慢心,越國夫人現怒目相擯之,使侍妾升起慚愧心而更加奮勉不懈,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嚴格是最大的慈悲」,關鍵之處施以關鍵方便法,不是捨棄眾生,而是藉此方便法使令眾生回心向道,終至有成。由此互動亦約略可推知,這主僕二人法緣之深,恐非僅此一生一世耳。然而法緣之深,亦須相互珍惜,侍妾亦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於越國夫人斥責之後能至誠懺悔、精進不倦,乃能預知時至,無疾往生淨土而異香滿室,實為可貴。
侍妾於夢中引越國夫人導遊極樂世界,見七寶池中大小蓮花間錯,或榮盛或衰悴,竟是因為修淨土者才一念西方則生一蓮花於淨土,但因修道相續強弱之別而使蓮花有所別異。文中所舉楊傑、馬玗二人俱是當代修淨土者,《淨土聖賢錄》中亦皆有傳,可見雖蓮花有榮有悴,只要保持不斷的續航力,一心向道,「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終究能夠在淨土中與諸上善人同修同行。
至於越國夫人,其心之純誠、其念之專一、其行之不惰,侍妾云夫人將生金台上品上生,夫人聞之而「悲喜交至」,至臨終時亦是化現瑞相,秉爐爇香,望觀音閣,立化而去。
想,「悲喜交至」,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或許正如同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吧!是修淨土者現生最後的一道關卡,也是最終的認證,修行所有的意義都在此刻驗證,該有多麼的令人動容!
《觀無量壽經》第七觀:「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毘楞伽摩尼寶以為其臺。此蓮花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縵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花座想。」
曾在佛三共修法會中,在會眾齊一嘹亮的彌陀聖號中,觀想屬於自己的那朵莊嚴的淨白寶蓮花,花開放光,無遠弗屆。法會圓滿後又是幾年已過,不曾忘記那樣專一的觀想,更不曾忘失志求西方的初心。雖塵勞尚繁,那一念心總不曾遠離。
元朝楚石梵琦禪師偈云:「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屬於我的那朵白蓮花,是否榮盛正好,等待著我此生塵緣盡、西方聖眾迎,投入蓮花為聖胎的那一刻呢?


【附錄一
原文:
越國夫人王氏,哲宗從父荊王之妻也。專修淨土,晝夜無間;導諸妾婢,並志西歸。中有一妾獨懈慢,夫人曰:「不可以爾一人,壞我規矩。」擯之。妾悚悔,遂發憤精進,久之弗倦。一日,謂同事曰:「吾其行矣。」夜聞異香滿室,無疾而逝。越宿,同事者告夫人言:「夜夢化去之妾,令致謝夫人,幸蒙訓責,得生西方,感德無量。」夫人曰:「彼能入我夢,乃可信爾。」其夕,夫人夢亡妾,致謝如前。夫人曰:「西方可至乎。」妾曰:「可。」遂導夫人行。頃之,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間錯,或榮或悴。夫人問其故,妾曰:「世間修西方者,才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遂異。精進者榮,怠廢者悴。若歷久不息,念熟觀成,形消神謝,決生其中。」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也?」妾曰:「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其華頗悴,夫人又問何人,曰:「馬玕也。」兩人俱修淨業,事具本傳。夫人曰:「我當生何處?」妾導之行,可數里,望見一華臺,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妾曰:「此夫人生處,乃金臺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爇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屬方趣前為壽,視之,則已化去矣。

語譯:
越國夫人王氏,是宋哲宗叔父荊王的妻子。王氏專修淨土法門,不分晝夜從未間斷,並且引導諸侍妾婢女一同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其中有個侍妾特別懈怠散慢,越國夫人說:「不可以因為妳一人的關係而壞了我的規矩。」便將她驅離。侍妾因此感到驚恐後悔,於是努力精進,久之亦不倦怠。有一天,侍妾告訴別的侍妾說:「我將要往生了!」當晚滿室異香,侍妾已無疾往生了。隔天,別的侍妾稟告夫人:「我昨晚夢見往生的侍妾,叫我代她向夫人致謝,幸虧承蒙夫人您的訓責教誨,方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她感謝妳無量的恩德。」夫人卻說:「她若能入我夢中,我才能相信這些話。」當天夜裡夫人就夢見亡妾向她致謝,和前述狀況相同。夫人說:「可以去西方淨土嗎?」侍妾答說:「可以。」於是就引導夫人前行,不久,看見一座大池,池中有蓮花,有大有小,相互錯雜,有的盛美、有的枯萎。夫人問是什麼原因,侍妾說:「世間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才發一念往生西方的願,在此蓮池中便會生出一朵蓮花,卻因各人的勤奮、怠惰差異,而使所屬蓮花的盛美或枯萎也不相同。精進修行的人,蓮花就盛開;荒廢修行的人,蓮花就枯萎。若有能精進修行且歷久相續不斷的人,等到他憶念精熟、觀想有成,當他形體消亡而神識離世的時候,必然往生於其蓮花之中。」
後來,看到一朵蓮花中有一人著官服而坐,身上有寶冠與瓔珞莊嚴其身,夫人問:「這是何人?」侍妾答:「是楊傑。」另外又看到一朵蓮花中有一人也是著官服而坐,其蓮花很是衰殘,夫人又問:「這是何人?」侍妾答:「是馬玗。」這二人都修學淨土法門,事蹟都記載在書中。夫人問說:「我應當生於何處?」侍妾引導她前行,大約數里遠,望見有一蓮花臺,金碧輝煌,光明顯耀,侍妾說:「此是夫人所生之處,乃是金臺上品上生啊!」越國夫人從夢中醒來後,悲喜交集。當年,正逢越國夫人生日那天,夫人早起,秉持香爐燒香,望著觀音閣而站立,正當眾眷屬要上前向她祝壽時,只見她已然立化往生了。

【附錄二】楊傑作品選
勿去草 
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見長安公卿家,公卿盛時客如麻。公卿去後門無車,唯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見千里萬里江湖濱,觸目淒淒無故人,唯有芳草隨車輪。一日還舊居,門前草先除。草於主人實無負,主人於草宜何如?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

語譯:
不要鏟掉青草啊!青草沒有罪過。用它來比世俗人情,世俗更加顯得浮薄。難道你沒聽說長安城達官貴人的居所,在主人得勢時,賓客盈門多如亂麻,主人失勢後,門前卻再沒有車馬造訪,唯有芳草年年依舊生長許多。難道你沒有看見走在千里萬里的江湖之濱,滿目是芳草萋萋,不見了故人,唯有芳草多情地跟隨著車輪行。有朝一日返回故居,卻在門前先把青草除了去。草對主人實在沒有辜負,主人對草又應當何如?不要鏟掉青草啊!青草沒有罪過。用它來比世俗人情,世俗是更加顯得浮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