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做定課、迴向,總得憶想過一遍累生累劫父母、師長、眷屬等,屬於無數前生的,沒有具體樣子,自然只能依文字相、聲相在心裡過一趟;而現生三等內的親密眷屬,不論已逝或健在的,音容樣貌天天都一一在腦海中掃瞄過。已逝的外婆、爺爺、奶奶、妹妹,天天都還活在心中……。
對於人的回憶常連帶伴有一些具體的物象或五官感受,譬如對於爺爺,總是會和嘉寶果(樹葡萄)、蛋黃果(仙桃)、各品茶花等花、果繫聯一起,對我而言,那就是爺爺的象徵。
務農的爺爺種了好多蛋黃果,當時小小年紀的我也曾在採收成堆的蛋黃果堆裡頭抓著濕布幫忙擦拭果皮,以備裝箱送果菜市場販售。雖然果色、果形都漂亮得很,卻從不是我愛吃的水果。而且,說是水果,成熟果肉卻呈現如蛋黃般缺乏水分的鬆軟狀態,味道也不算佳好,以致一直沒有喜歡它,長久以來一直如此。
直到這些年,假日回老家總要走幾趟後山步道,從塵囂進入清淨地,特別能體會出幸福味,也格外珍惜。在蛋黃果成熟期,偶見「在欉紅」的蛋黃果落在地上,破裂的口子露出澄黃鬆軟的果肉,若正好尚未讓鳥兒們捷足先登而充滿鳥喙痕跡,那完整漂亮的黃澄澄的裂口,竟然讓我有了垂涎的感覺……,拾起、拭去泥土、剝成兩半、吃了一口……不可思議啊,怎麼會這麼香甜呢!竟然,我愛上蛋黃果了!
![]() |
經眾多鳥喙品賞過的蛋黃果 |
阿母說山上種的是特好吃的品種,形狀好看、沒有澀味、又香又甜,和以前的品種不同。
或許這是我愛上蛋黃果的原因。也或許是因為年紀大了,懂得有些味道也不純然只是好吃與否的問題,可能也伴隨著回憶,可供品嘗生命的滋味吧!
我喜歡蛋黃果微軟、果皮微裂開時,直接用手掰開成兩半,果肉金黃鬆香,這時候最好吃,而且有飽足感,但不會胖。若再熟一點,果肉就慢慢會出水呈現較軟爛的狀態,味道更甜,但是我不偏好軟爛的口感,所以不會讓蛋黃果熟成到此境地。
蛋黃果,學名Pouteria campechiana,原產南美洲,1929年引進台灣,種植在嘉義農試所。果實初為綠色,成熟時轉橙黃色、光滑,果肉橘黃,肉質柔軟少水分,乾鬆一如煮熟蛋黃,因而稱之為「蛋黃果」,英文名為egg-fruit。因外型像桃子,在台灣還有個仙氣的俗名:仙桃,是台灣傳統廟宇拜拜時常用的吉利水果,但是在市場上並不普及,可能正是因為果肉水分少、太乾鬆,較不受普羅大眾喜好。然而,喜愛的人卻很能享受這樣的美味極品,大約是真正有口福的人了。
根據《康健雜誌》〈原來它也是超級食物!祕魯的金黃色水果——仙桃〉報導,仙桃具有抗氧化、護眼、保持腸胃道健康的功效,也引述中國農業部「亞熱帶蔬果品質監測中心」發表的一篇期刊指出,蛋黃果含有14種礦物質,其中含量較高的是鉀、鈉、鈣、鎂和磷。另外和其他黃色蔬果一樣,仙桃富含能抗氧化和保護眼睛的β-胡蘿蔔素。(參見《康健雜誌》〈原來它也是超級食物!祕魯的金黃色水果——仙桃〉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6474)
自從愛上蛋黃果,每逢產季,總要從老家帶上一袋,以供解饞、解鄉愁。
如今,蛋黃果不只是家裡老長輩們的水果了,我也傳承上這般的家族好味道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