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一為道種,畢竟成就——絲瓜籽的逆襲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常聽到的話,揭示植入菩提道種的重要性,即使非有意植入,一旦植入了,亦必然永存恆在。
那麼植入之後呢?永遠「只能」為「種」嗎?個人因緣不同,「種」發芽的醞釀期長短亦有別;然發芽成長確屬必然,開花結果決定可期。
假日回鄉,在阿母廚房的流理台邊發現兩點翠綠,竟是絲瓜絡纖維叢空隙裡伸展出兩枝葉芽,欣欣生長,盎然爭上。阿母說以前即曾有過,後來移植到菜園裡,讓它攀上瓜棚,之後還開花結了許多瓜貢獻在餐桌上呢!


真是令人驚嘆的瓜籽!殘存在瓜瓤裡,歷盡長時等待,一旦水分、陽光等助緣具足,即使深藏絲瓜絡已久仍可勃發生機,生根發芽,乃至相續給予更豐厚的土壤養分,也能不負期待,成葉開花結果。
想,絲瓜籽待時而動,生機真實如此,則金剛菩提道種之堅毅耐候,可更應是不假。
想起明代紫柏大師的故事:因大藏經卷秩浩繁,不利攜帶閱讀,紫柏大師乃倡印方冊以便流通,「令處處見聞經法,作金剛種」,再淺陋愚頑的眾生,一旦有機會閱讀經藏,即便一偈一句,均已入識為種,只待時運機轉,必然芽出根生,有朝一日花果可期。紫柏大師此番悲心真是眾生福報。
若見聞如來及如來遺法,所種善根均成金剛種子,則更遑論曾長時懺悔罪障且熏修正法,僅僅一時間受無妄之災:離間、構陷、侮蔑等障礙,就當是歷緣對境修,隨緣消舊業;只要不傷及菩提心,護念住自己的自性初心,則因地不真、居心不正的構陷又能奈我金剛道種何?
仲秋月圓,節氣更迭,時運機轉,絲瓜籽已青翠發芽,吾人之金剛菩提籽更是堅韌不可摧,欣欣然將伸展往「成佛之道」!

.慈明寺中秋晚會小記

因著兒童營隊結下的法緣,承蒙自誠法師慈悲邀請參與中秋晚會,即於週五晚上沾淨陀、鳳涵的光而隨行共同參與慈明寺中秋聯歡晚會。
才入山門,陣陣香烤味便竄入鼻根,已有多位義工菩薩忙碌張羅著餐點、桌椅等,頗有團圓的氛圍。


整場活動在安舞師姐邀請住持常在法師主持「開動儀式」之後正式開始……,可見現場諸位師兄姐三三兩兩群聚,分享大寮準備的餐點,也可以自助炭烤各種蔬食,並悠適自在閒聊著。在營隊裡互動最多的淑惠師姐、兒童讀經班張老師也陪伴著我們同食同樂……。

 



在此莊嚴道場裡頭,法會與課程之外,竟別有此番歡樂畫面,想必是常住法師為了犒勞義工菩薩們一整年為護持三寶與眾生法身慧命的辛苦付出而舉辦,內心深深為常住法師的慈悲護念與入世的方便法而感動。
當眾人開心聚會享用餐點時,但見在家用過餐才來的慈明寺「專屬攝影師」菩薩,始終兢兢業業捕捉各種鏡頭,不禁要豎起大拇指,如此不忮不求不爭的義工菩薩,可是三寶殿堂的護法支柱呢,因而也令我深信:末法時代的如來家業,還是很有光明希望的!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說「妄想」--近日修學有感



曾在淨界法師講說《聞法儀軌》時聽到:「懺公師父說:我們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成醫生一樣的轉想,不要管這個醫生是不是很健康,也不要管醫生是不是比你健康,只要這個醫生可以把你的病治好,那就可以了。誒,這個觀念很正確。這個說法者可能戒臘比你低,也可能他在其他的地方比不上你,也可能;但是重點是他所宣說的這部分能夠幫助你,你也得要很虔誠的來聽。就是醫生他身體健不健康,那是一回事,重點是他能夠把你的病治好。」最近深有所感,確是如此,這個比喻也可以是依法不依人的另一種詮釋吧
至於,為什麼會不健康?為什麼無法逆生死流?《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云:眾生識體,本自清淨,離諸塵染,由妄想故,翻成煩惱;又復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結業;又復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由「妄想」故啊
《呂氏春秋》有個「亡鈇意鄰」的故事:「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爲而不竊鈇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顔色、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也。」白話是說:「從前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走了。於是,他看到那個人走路的樣子,覺得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看那人臉上的神色,也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一舉一動、面目表情,都沒一樣不像偷斧頭的模樣的。不久,他在山谷中工作挖到了自己的那把斧頭。第二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面目表情,都不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了。」這不正是妄想所致
淨界法師在《佛法修學概要》也說解「妄想」云:「這個妄想我們解釋一下,它是怎麼回事。妄想是由感受而來的,我們一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有一個感受,福報大的人他過去有善業,他從善業而來,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樂,一生當中,快樂多痛苦少;福報比較差的人,他一生當中痛苦的因緣多快樂少,但這個感受還不是問題,因為感受沒有相狀,但是感受下一個刹那帶動他的想像力,他會從這個地方捏造很多影像。比方說我們喝咖啡好了,你看我們真正喝咖啡的時間只有前面第一秒鐘,你的舌頭跟咖啡接觸的時候你感受到那種咖啡的味道,如果這個咖啡是你習慣性的,是合乎你的身體的,你升起快樂的感受,然後呢?你會幹什麼?你會讚美它,你心中開始說話,這個咖啡很好喝,它是在哪裡買的?在哪裡出產的?那麼從此以後你就沒有真正在喝咖啡了,第二秒以後你就完全活在你的妄想。
咖啡的妄想只是世法的一個小例子,或許不至於影響生死輪迴流轉,然而,其他的妄想呢?若是影響到一個佛法共學團體的和合呢?甚至影響到真心真意的修行人對三寶的信心呢?因果又將會如何回報?生死輪迴道上的下一站是何處
當仁者心中已有一住,這一住便會影響後面的所有判斷,這也是「妄想」。當心中有一住了,所有的妄想均會朝著這個「住」的方向發展,所以人世間才會有「越想越生氣」的邏輯,而生氣程度的累加常不是因為對方作惡程度的累加,卻正是自己的妄想累加啊
漢代王符《潛夫論.明闇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一個主事者,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至於會選擇兼聽或偏聽呢?有無小人從中作梗操弄,只是助緣,真正的因地則在於主事者自己是否心中有所「住」?自己是否有「妄想」纏繞?若無住、無妄想,何來小人可以見縫插針之可能性
還是一句話:但問因的真,不怕果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