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家眷至親,緣深相續,相約淨土


《淨土聖賢錄‧卷九‧唐  溫靜文妻》
深夜行路,行人需要路燈;夜裡海航,舵手也需要指南;而每家每戶,似乎總有那麼一個人是家庭的一盞明燈,指引家眷前往正道。
溫靜文這一家,先是溫靜文指引念佛法門,為久病臥床的妻子點了一盞智慧光明燈;隨後,溫靜文妻亦成為一盞指向淨土的寶燈,為父母與丈夫見證淨土之光明與真實不虛,如此燈燈相續,互為修行道上的貴人,怎不令人讚嘆溫靜文這一家呢!
更難得的是溫靜文妻病中默誦佛號,二年不絕,如此不怨不嘆、不捨不棄的心力堅持,終於感得佛力感應道交,而能自知時至,且瑞相現前。此外,所謂「但向塵中了自心」,修行人世出世間都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是安然往生淨土,也須不負今生塵緣,藉塵緣了塵緣,藉塵緣度眾生,盡力圓滿接引護持家眷趨向佛道的因緣。溫靜文妻圓滿自修之道也圓滿了孝順之道,臨終前具食奉獻父母,並鼓勵專念佛號、未來相約淨土……,如此心心護念父母了脫六道輪迴苦,是為佛門大孝耶!
溫靜文妻雖長久臥病,最終卻示現預知時至的善終結果,在生命跑道終點前順利逆轉勝,套用時下流行語即是「翻轉生命」,而得「五福臨門」中的最後一福──善終。
「五福」這個名詞,源出於《尚書》,「五福臨門」是家喻戶曉的詞語,其具體內容卻很少人確切知道。《尚書‧洪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善終」是每個人在人生最後一哩路企盼的最大幸福,不只是要今生得「好死」,且更要下一世得「好活」。下一世去哪裡好?三惡道固非好處,三善道也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即是享福天人也有「五衰相現」福報終了之時,亦非長久之計。那麼,不如跟隨淨土聖賢的腳步,持誦佛名,前往七寶池,入彼蓮胎,受諸快樂吧!



【附錄】
原文:
溫靜文妻,并州人。久病臥床,靜文教念阿彌陀佛,妻從之。默誦佛名,二年不絕。一日,忽告靜文言:「吾已見佛,後月中定去。」沒前之三日,蓮華現前,大如日輪。及期,具食獻父母,云:「今幸得生淨土,願父母與夫,專念阿彌陀佛,便當相見於淨土。」言訖而終。

語譯:
溫靜文之妻,并州(約當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人,因久病臥床,溫靜文就教她念阿彌陀佛,靜文妻聽從之。平日都心中誦持佛名,兩年都不間斷。有一天,她忽然告訴溫靜文說:「我已經見到阿彌陀佛了,下個月中我一定會往生淨土。」往生的前三日,有蓮花現前,形狀大如日輪。到了往生那天,溫靜文妻準備豐盛的餐食供養父母,並說道:「如今我很幸運能往生極樂淨土,祈願父母及丈夫,都要專念阿彌陀佛,便將相見於淨土。」說完之後就往生了。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一為道種,畢竟成就——絲瓜籽的逆襲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常聽到的話,揭示植入菩提道種的重要性,即使非有意植入,一旦植入了,亦必然永存恆在。
那麼植入之後呢?永遠「只能」為「種」嗎?個人因緣不同,「種」發芽的醞釀期長短亦有別;然發芽成長確屬必然,開花結果決定可期。
假日回鄉,在阿母廚房的流理台邊發現兩點翠綠,竟是絲瓜絡纖維叢空隙裡伸展出兩枝葉芽,欣欣生長,盎然爭上。阿母說以前即曾有過,後來移植到菜園裡,讓它攀上瓜棚,之後還開花結了許多瓜貢獻在餐桌上呢!


真是令人驚嘆的瓜籽!殘存在瓜瓤裡,歷盡長時等待,一旦水分、陽光等助緣具足,即使深藏絲瓜絡已久仍可勃發生機,生根發芽,乃至相續給予更豐厚的土壤養分,也能不負期待,成葉開花結果。
想,絲瓜籽待時而動,生機真實如此,則金剛菩提道種之堅毅耐候,可更應是不假。
想起明代紫柏大師的故事:因大藏經卷秩浩繁,不利攜帶閱讀,紫柏大師乃倡印方冊以便流通,「令處處見聞經法,作金剛種」,再淺陋愚頑的眾生,一旦有機會閱讀經藏,即便一偈一句,均已入識為種,只待時運機轉,必然芽出根生,有朝一日花果可期。紫柏大師此番悲心真是眾生福報。
若見聞如來及如來遺法,所種善根均成金剛種子,則更遑論曾長時懺悔罪障且熏修正法,僅僅一時間受無妄之災:離間、構陷、侮蔑等障礙,就當是歷緣對境修,隨緣消舊業;只要不傷及菩提心,護念住自己的自性初心,則因地不真、居心不正的構陷又能奈我金剛道種何?
仲秋月圓,節氣更迭,時運機轉,絲瓜籽已青翠發芽,吾人之金剛菩提籽更是堅韌不可摧,欣欣然將伸展往「成佛之道」!

.慈明寺中秋晚會小記

因著兒童營隊結下的法緣,承蒙自誠法師慈悲邀請參與中秋晚會,即於週五晚上沾淨陀、鳳涵的光而隨行共同參與慈明寺中秋聯歡晚會。
才入山門,陣陣香烤味便竄入鼻根,已有多位義工菩薩忙碌張羅著餐點、桌椅等,頗有團圓的氛圍。


整場活動在安舞師姐邀請住持常在法師主持「開動儀式」之後正式開始……,可見現場諸位師兄姐三三兩兩群聚,分享大寮準備的餐點,也可以自助炭烤各種蔬食,並悠適自在閒聊著。在營隊裡互動最多的淑惠師姐、兒童讀經班張老師也陪伴著我們同食同樂……。

 



在此莊嚴道場裡頭,法會與課程之外,竟別有此番歡樂畫面,想必是常住法師為了犒勞義工菩薩們一整年為護持三寶與眾生法身慧命的辛苦付出而舉辦,內心深深為常住法師的慈悲護念與入世的方便法而感動。
當眾人開心聚會享用餐點時,但見在家用過餐才來的慈明寺「專屬攝影師」菩薩,始終兢兢業業捕捉各種鏡頭,不禁要豎起大拇指,如此不忮不求不爭的義工菩薩,可是三寶殿堂的護法支柱呢,因而也令我深信:末法時代的如來家業,還是很有光明希望的!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說「妄想」--近日修學有感



曾在淨界法師講說《聞法儀軌》時聽到:「懺公師父說:我們聽法的時候要把法師當成醫生一樣的轉想,不要管這個醫生是不是很健康,也不要管醫生是不是比你健康,只要這個醫生可以把你的病治好,那就可以了。誒,這個觀念很正確。這個說法者可能戒臘比你低,也可能他在其他的地方比不上你,也可能;但是重點是他所宣說的這部分能夠幫助你,你也得要很虔誠的來聽。就是醫生他身體健不健康,那是一回事,重點是他能夠把你的病治好。」最近深有所感,確是如此,這個比喻也可以是依法不依人的另一種詮釋吧
至於,為什麼會不健康?為什麼無法逆生死流?《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濟緣記》云:眾生識體,本自清淨,離諸塵染,由妄想故,翻成煩惱;又復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結業;又復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由「妄想」故啊
《呂氏春秋》有個「亡鈇意鄰」的故事:「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爲而不竊鈇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顔色、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也。」白話是說:「從前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走了。於是,他看到那個人走路的樣子,覺得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看那人臉上的神色,也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一舉一動、面目表情,都沒一樣不像偷斧頭的模樣的。不久,他在山谷中工作挖到了自己的那把斧頭。第二天又看見他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面目表情,都不像是偷斧頭的小偷樣了。」這不正是妄想所致
淨界法師在《佛法修學概要》也說解「妄想」云:「這個妄想我們解釋一下,它是怎麼回事。妄想是由感受而來的,我們一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有一個感受,福報大的人他過去有善業,他從善業而來,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樂,一生當中,快樂多痛苦少;福報比較差的人,他一生當中痛苦的因緣多快樂少,但這個感受還不是問題,因為感受沒有相狀,但是感受下一個刹那帶動他的想像力,他會從這個地方捏造很多影像。比方說我們喝咖啡好了,你看我們真正喝咖啡的時間只有前面第一秒鐘,你的舌頭跟咖啡接觸的時候你感受到那種咖啡的味道,如果這個咖啡是你習慣性的,是合乎你的身體的,你升起快樂的感受,然後呢?你會幹什麼?你會讚美它,你心中開始說話,這個咖啡很好喝,它是在哪裡買的?在哪裡出產的?那麼從此以後你就沒有真正在喝咖啡了,第二秒以後你就完全活在你的妄想。
咖啡的妄想只是世法的一個小例子,或許不至於影響生死輪迴流轉,然而,其他的妄想呢?若是影響到一個佛法共學團體的和合呢?甚至影響到真心真意的修行人對三寶的信心呢?因果又將會如何回報?生死輪迴道上的下一站是何處
當仁者心中已有一住,這一住便會影響後面的所有判斷,這也是「妄想」。當心中有一住了,所有的妄想均會朝著這個「住」的方向發展,所以人世間才會有「越想越生氣」的邏輯,而生氣程度的累加常不是因為對方作惡程度的累加,卻正是自己的妄想累加啊
漢代王符《潛夫論.明闇篇》:「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一個主事者,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至於會選擇兼聽或偏聽呢?有無小人從中作梗操弄,只是助緣,真正的因地則在於主事者自己是否心中有所「住」?自己是否有「妄想」纏繞?若無住、無妄想,何來小人可以見縫插針之可能性
還是一句話:但問因的真,不怕果迂曲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盧仕咖啡的再相遇──與驢子約會

驢子,是個優秀且懂得知命運命的年輕人。甫自澳洲昆士蘭大學拿到教育學博士學位,今夏即應徵受聘到國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與驢子的情誼,緣起於多年前的旭陵校園。有老靈魂的驢子,雖寡言但有主見,善於靜默觀察,自有原則且不隨眾起舞,總能盡善圓滿自己的責任。大約天生就是當學者的料,年輕時的驢子早早便顯現出能享受孤獨、自我成長的特性。
Blue Monday的下午,與驢子約在盧仕蔬食咖啡。見到這位新任助理教授,仍然是那一派的知性風情,也慣有一種獨特的幽默頻率。多年前到如今,似已變又似未變,已變的大約是經驗智識涵養的豐厚,而更可喜的是那份未變的純摯真心,依然如昔!
點了柚橙實氣泡飲、巧克力奶昔、伯爵重乳酪蛋糕、手工餅乾。伯爵重乳酪蛋糕在醇厚滋味中淡出伯爵茶香,略沾點糖粉,又有不同滋味。清淨淡雅的下午茶時光,和驢子一起分享生活、聊著未來……。歡喜這樣的互動,她有老靈魂、我有童心,正好拉近了年齡的差距,可以一起搞笑也可以聊深度的靈性話題。
接近晚餐時間,填滿「螞蟻胃」之後,總覺需要來點香香鹹鹹的餐點才不枉盧仕之旅。於是,共享一份咖哩烤菇披薩,上餐前就已飄來陽光般朗烈的咖哩香,菇菇、南瓜薄片等食材色彩豐富漂亮;薄脆的披薩皮則是在入口「咖茲」一聲時至極療癒,咀嚼之後更是令人驚豔,在香脆中巧搭咖哩風味,酥香無比。若我是《中華一番》的小當家,恐怕背後都得幻化出南洋的一片椰林、一灣沙灘、一脈海潮、一派金陽……,然後是一柄海灘傘下有個印度人在吃披薩……哈哈,搞笑囉!誰叫這是咖哩味的披薩呢!多元融合,恰到好處!
其實,今天是第二次來到已有多個格主、臉主介紹說是有「暖男」、「鮮肉男」、「暖男歐巴」、「暖男店長」的盧仕蔬食咖啡了,雖非為此而來的小迷妹,然而,看到高顏質又腳踏實地實現夢想的小帥哥們,為我們蔬食人口創建這麼一個帶著文青味的餐飲空間,也確是暖心極了。
首次來到盧仕蔬食咖啡,是不久前,七月中旬後某天中午,與楊老師、胡老師、鳳涵、家菂相聚。午前,天空微陰,雲層漫布,閒坐五權西四街綠園道的石桌椅上等待,閒聊著剛圓滿的兒童學佛營,疲憊身心尚未恢復到常態,靈性的法樂卻總是閃耀在笑容眉眼之間,這群人對末世正法往下扎根的大願心還真是令人讚嘆不已!


當天鳳涵點的大阪燒披薩也是令我大大驚喜。日本元素加歐法元素,還是一樣天衣無縫,香鮮美味。


今天和驢子的午茶聚會到了尾聲,此時驚覺幾年來的幾次聚會竟都沒有留下合影紀念,上次在逐鹿部落的「充滿豆豆咖啡」喝了香醇的耶加雪菲,同樣忘了留影。於是大笑說:「我們注定當不了網紅,總是忘了拍照……。」(柚橙實氣泡飲、咖哩披薩都沒有拍XD)不過,既已想起,就不能假裝沒有發生囉!商請一位「暖男歐巴」幫我們拍照。


夏日流光中,在清雅的空間,為驢子未來的學術生涯、為我們的情誼,留下一幀暖男歐巴攝影師拍攝的塵旅時光紀念照。

「盧仕蔬食咖啡」臉書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京都のお土産&心妤手作檸檬塔


夏日豔豔,空氣中蒸騰一股扭曲的熱紋,樹葉垂軟毫無生氣,動物們也紛紛走避,索性連代表夏天的蟬聲都免了,或許都避暑去了吧!
如此暑悶的81日,原以為是再日常不過的日常,未料,一早進辦公室就有好友送上莫大的驚喜。
好友先知旅行日本回來,知道我雖尚未去過日本,卻深信自己前生必曾在京都禪苑常住修行,十足嚮往京都禪風古味,乃特地為我帶回來一本「涉成園」旅遊簡介及一方源氏物語手帕。翻著印製精美的簡介,看著未曾親臨卻再熟悉不過的日式禪苑圖片,八識田中迅即被拉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悸動,不禁淚眼婆娑……,先知說:「哇塞,十秒落淚耶!」沒錯,就是無法言說的前世情牽,那一世是否有著驚天動地的一段往事?竟直到如今,仍牽絆著不會說日語、尚未造訪過日本的我!



美好的お土産讓我的老靈魂彷彿得到溫厚的慰藉,一整個早上都沉浸在莫名的歡喜氛圍中,濕熱暑氣似乎也變得不那麼糟了。
而更悶更熱的下午,竟又有另一波驚喜……
是什麼樣的環境或生命經驗,讓一個普通高中的學生自小就參加烘焙課程,早已熟習各種烘焙原料、技能,並且早已通過烘焙丙級檢定考試?更且還是個運動健將呢!
心妤就是這樣的女孩,是很特別的高中女孩。有主見、不怕和同儕不一樣、有其豪爽大方之處、亦不失其細膩敏感。前學期知道她是班上的「烘焙大師」之後,就一直期待著品嘗她的手藝。
今天下午,心妤笑咪咪捧著一個白色方紙盒遞過來,笑著說:「要冰喔!」開盒一看,是個精緻漂亮的檸檬塔,淡淡香氣飄散,也太精品了吧!頓時吸引了好幾個同學圍觀,吱吱喳喳品評著,還問起了賣不賣?能不能下訂單?


雖非廚房高手,也非美食大家,我卻知道手作烘焙糕點極甚講究原物料品質,往往成本不低,可不比一般烘焙商店櫥窗裡量產取勝的糕點。因此,這麼一個色香味形精巧可人的檸檬塔,必然費工費時,也費錢呢!不過,更可貴的是心妤的那一片心意,無價可比!
最好的回報,就是在這熱氣灼人的夏之午,備好一杯黑麥汁,細細品嘗心妤的檸檬派。


今日大熱,卻大幸福!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無處不妙,觸處皆道----道妙法喜寶雲行


218720日,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法鼓山寶雲寺還是鐵皮屋的時代,曾在此禮佛、親近監院果理法師、協助兒童營、聽斑文鳥寬大念「阿彌陀佛」、為亡妹點燈……後來,鐵皮屋拆了,開始重建硬體建築,屆20154月落成啟用……,時隔四年多,竟未曾再踏進寶雲寺一步。
日昨,楊老師動念拜見果理法師,蒙果理法師慈悲應允接見,心中已是雀躍萬分;幾年來,數次車行市政路,途經重建後頗具現代感卻不失莊嚴法味的寶雲寺,總是回頭再三,如今,可真要親訪寶地了,內心無比期待。
20日早上與楊老師、鳳涵同往,從地下停車場直到辦公區,處處雖是初來,處處卻也都如同舊識,法鼓山或是寶雲寺,於我皆非陌路。
在五樓簡淨禪風的會客室等候果理法師,新奇張望,觸眼所及皆是驚喜,透過玻璃帷幕可直眺市政府,俯瞰則是隔著市政路的小巧綠地「公一之三公園」,是典型都會景觀,讓寶雲寺更添人間味,聖嚴師父提倡的「人間淨土」,不正是該在這樣的人間來啟建、經營嗎!
見到果理法師,莊嚴法相帶著慈和笑容,彷彿才是昨天見的面,卻真的是好久不見啊!寒暄敘舊,親切如昨……內心有股小小的悸動:不虧負與聖嚴師父及法鼓山僧團的深厚法緣,我們回來了!
果理法師談起寶雲寺的重建過程、重建啟用之後的心情、對專職義工菩薩的期勉,並帶出角色扮演「演經教」的涵義,敘述聖嚴師父他老人家自早期領著「果」字輩出家弟子深入自修與度眾,世出世間,無不是以身教言教深刻的教示四眾弟子,無不是親身演述經典教義,舉手投足、動靜語默之間,皆是法味。此番言語觸動了我多年前的回憶……1994年,總本山已開始建設,師父商借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舉辦兩梯次「兒童學佛營」,師父在營隊期間前來關懷、皈依,依稀記得,當時師父步入大殿,笑容慈藹、步履輕緩,僧袍衣角飄然拂過拜墊,觸處均莊嚴可喜,不須言語,彷彿已在演說大法,令眾人默然傾服!……連串關於師父的回憶,在心中滋長,滴滴點點,瞬息生滅,唯深深記取師父對四眾弟子的教示,未生西方淨土前,先致力建設人間淨土。
果理法師特地領我們逐層參觀並親自解說。從二樓知客處、照客處、行願館;三樓金剛經牆、大殿;六樓法鼓山故事館、聖嚴師父書法展區;七樓寶雲寺故事館;到十一樓會議廳、十二樓祈願觀音殿,還有不放經書的藏經閣,處處有禪機,果理法師的解說更是處處演述《法華經》法義。


雕塑名家謝棟樑大師的作品「無相觀音」,一座不鏽鋼材質的禪風觀音像,背中空、線條極簡、留白的觀音面容,果理法師特別指引我們伸手感受觀音像背後的「空」,並觀照觀音像正面的「妙有」……,此時,楊老師隨即呼應果理法師:而且不鏽鋼材質有鏡面效果,寓涵「能顯所顯」的概念,所謂的「一心三觀」都含藏在這座極簡禪風的觀音像當中了。
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不也可以說「一千個觀者就有一千座觀音」嗎?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若無果理法師的解說,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可以在這座觀音像中看出法華深義?相狀表法背後的「道」,究竟能應顯在多少雙心眼中?



果理法師不厭其詳逐層而上一一為我們說解,一個轉角就可以示現禪機,一爿牆面就透顯法華教義,幾年來深入研析《法華經》頗有心得的果理法師隨處都將法義融入在解說內容中,或可說是當初果理法師在構思寶雲寺的整體硬體建築、各樓層裝置擺設時,即已融入法華思想。乃至,在重建過程中示現的事物亦能「無情說法」:深掘地基挖出了三百顆石頭,果理法師善解為「一顆石頭改變世界」,三百顆從地底掘出的石頭,就如同「從地湧出的菩薩」,成就了寶雲寺的圓滿,並將三百顆石頭相贈給在重建過程護持有功的護法菩薩們,以資紀念。我想,這樣的一顆石頭或許不是珍珠、瑪瑙、鑽石般具有世俗價值,然而其深具法味,意義不凡,持贈給護法菩薩,頗有「弘護一體」的深義,但願寶雲寺弘法者弘傳法義、護法者護惜法脈,弘護一體、傳承不絕,讓這令人深深嘆惋卻又無可奈何的末法時代,堅固保留一脈正法,慧傳子孫,使後代善根佛子接續得到正法智慧,無所障礙!
聖嚴師父傳承自禪宗臨濟宗、曹洞宗,又深入觀音法門,禪淨雙修的道脈宗風,影響甚鉅。師父曾說:「法鼓山的精神在台中。」如今,寶雲寺確實不枉師父當初的定義與期許,將法鼓山的精神落實、顯現。


這一趟寶雲寺參訪之行,提醒我莫忘二十多年前皈依聖嚴師父座下的「初心」。不論師父生前或捨報後,我對師父總有無法言說的孺慕崇敬之情,以師父為導師為依歸,學觀音、做觀音,策勵自己不負師父對在家弟子的期望!今天,看到師父病中墨跡《金剛經》、複刻《金剛經》牆、師父各種墨寶、師父弘法影片,又蒙果理法師慈悲,攜同我們在藝術家張洹以香灰為媒材的聖嚴師父法相畫作前合影,當時那份「初心」與今天一次又一次的心靈洗滌,悲欣交錯的心情加乘,早已令我滿溢既感動且法喜之淚……。


是的,今天,聖嚴師父提醒我「莫忘初心」!
莫忘「初心」,世出世間,均是如此。不論最近遭逢怎樣的誤解或是不合理的考驗歷練,莫論他人是否曲解誤判,但求自己因的真淳!護持佛陀正法、護持眾生的那份「初心」,依然純粹!


【後記】
在果理法師親切慈悲的引領解說後,對寶雲寺有全新且入心的理解,也更堅定自己的道心,尤其在幾個月以來,來自他處的莫名興起且莫須有的風暴滾動中,內心潛藏的一股無奈又委屈的慨歎,以今天的體解重新來看,似乎也不是那麼值得掛心的事了。各造各的業,但問不負如來、不負明了的清淨真如本性;但求因的真,不怕果迂曲。
禮敬祈願觀音殿後,打板聲響起,與後來加入的三一會會長莊士娟菩薩、楊雪梅教授等一行人一同隨侍果理法師,進入五樓與「兒童心靈環保體驗營」隊輔們一同享用豐盛的午齋,各式年輕化的菜色、甜湯、糕點,也輕易收服了我們的胃,大寮主廚團隊的用心,把信眾的色身都照顧得妥貼安適。
半日寶雲行跡,身心靈同得道妙法喜,非常幸福!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屏息家緣,一心念佛,成就往生



《淨土聖賢錄‧卷九‧唐  姚婆》
是怎樣的善根,竟可以使一個阿婆僅僅聽朋友相勸念佛,即可聽勸入心且念佛入心,而善終往生淨土?
唐朝上黨人姚婆,因善友范婆之勸而信佛念佛,因緣所致,先成就了往生之果,其關鍵之處,正在於「屏息家緣,一心念佛」八字。家緣者,家業、家務也。身為女人主婦,對於一輩子掛心的所有家務,卻能說消停即消停,這是何等不易?更難能可貴者,是其「一心念佛」的功夫。「一心」即是無他念;然而,此生此世風風雨雨的種種影像(還有八識田內無窮盡的累劫影像)豈能不留下任何痕跡?何以范婆竟可毫無他想,純粹專一念佛?這是怎樣的宿世深厚善根啊!
放下俗緣,提起佛號,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均在於「心」的操作,無住於俗緣,而專一借住於佛號音聲的所緣境,以此心力所創造的音聲感得彌陀慈父的願力,而感應道交,臨終那一刻即可發揮強大「心力」與「佛力」的交互作用,便能得西方聖眾接引,蓮臺相迎。
淨空法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心不亂」,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些說的言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諸位想想,淨念,「一」才是淨念,「二」就不淨了。淨是清淨,二就不清淨了。所以念佛的秘訣,念佛的要領就是一心,換句話說:「專一」,絕不能夾雜。有第二個念頭起來就夾雜,那就不叫做「一向」了,那就變成「二向」、「三向」了,那個不行。一定要一向專念,一就是「真心」,二就是「妄心」,真心起用就是佛。現在我們用真心來念阿彌陀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
「真心」,無雜染之心,不為功名利祿、不為子孝孫賢、不為人天福報……,純粹一句「阿彌陀佛」,心念、口誦、耳聽,心口耳三者相應,可入三昧。一則著名的真實公案:老婆婆將「嗡嘛呢叭咪吽」錯念成「嗡嘛呢叭咪牛」念到發光現瑞,不正是最好的印證?即使老婆婆錯念咒語讀音,也不因此而減損其功德,正因為老婆婆三十餘年「心力」功夫之故也。
從「嗡嘛呢叭咪牛」老婆婆,到念佛立化的范婆,吾人見到的是「一心」的真實力量。此後,念佛將更有著力處矣,甚好!


【附錄】
原文:
姚婆,上黨人,與范婆善。范婆勸令念阿彌陀佛,姚婆從之,遂屏息家緣,一心念佛。臨終,見阿彌陀佛降臨空中,二菩薩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見佛?請佛少住,與渠作別。」及范婆至,佛猶儼然,姚婆遂立化。

語譯:
姚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人,與范婆親善交往。范婆勸她念阿彌陀佛,姚婆聽從建議,從此以後就屏除家務,專心念佛。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降臨在空中,觀音、勢至兩大菩薩隨侍左右。姚婆於是稟告阿彌陀佛說:「若我沒有遇到范婆,豈能見到佛呢?懇請佛稍等片刻,等我向她告別。」等到范婆來了,佛菩薩依然清晰可見,姚婆隨之就站著往生了。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極樂有歸舟

     
 
        常說:這個娑婆世界真的不好玩。
        雖自性本來清淨,然而,一念迷為眾生,流轉眾生法界,太多雜染相、汙濁相,出自衷心的不好樂,卻身在其中,難以逃離。
        淨界法師開示:「取相」、「離相」、「借相」,先在安樂道中打滾,有所覺悟而走上解脫道之路,然而這不是終點,最終需是菩提道為歸。
        在六道裡追求人天的幸福快樂,苦辛歷盡,終換得人天之果,安享福報,莫不慶喜萬分。龍樹菩薩云:「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即便天人之福報,待五衰相現時,方知天界亦無法逃過無常的催逼,然後知追求解脫道之涅槃寂靜,在涅槃寂靜中不苦不樂,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進入無生狀態的「空」,再也不會痛苦了。然而,此種偏空涅槃畢竟不是究竟,世法尚且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責任。」則修行人難道不應在眾生求離苦的呼喚裡看到自己的責任?於是,走上自覺覺他的「菩提道」。菩提道怎麼走?借眾生相修六波羅蜜,借相修心、歷事練心,在事件相狀上,找到事件意義,自覺然後覺他,最終成就佛道。這就是「取相」而後「離相」而後「借相」的歷程。
        不免思及佛陀在此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各階段相狀亦均有其隱含之「道法」,若只見其出生相、童子相、娶妻相、出家相…………等表相而不善解其深意,實辜負了佛陀「來此世界八千返」的苦心孤詣。
        想及佛陀的苦心,想逃離娑婆世界的心更堅定卻也更心虛了………。
        離開,是一定要的,但是要用怎樣的心態離開?與三界憤恨對立的偏空之心?還是自度度人的菩提心?
        《三時繫念》文:「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一念悟,便可登上返還極樂故鄉的歸舟航路。
        歸途有旅伴,眾生在身旁。雖雜染、汙濁,在邁向彼岸的路上,仍不可忘了眾生;雖眾生常常令吾人感到不解或使吾人委屈,更甚者受傷了,若能慈悲心眼看進他被埋藏在染著相之下的清淨心,或許,吾人將重拾信心行菩提道,且無礙……
        娑婆世界不好玩,且帶著有緣眾一起登上極樂歸舟吧!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梅子熟時梔子香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師聞之開悟。
凡聖之別,「有住」、「無住」正為關鍵。
生死罪障凡夫,流轉六道久矣,生生世世等流串習所致,心有所「住」:住貪、瞋、癡、慢、疑;住財、色、名、食、睡;住親情、愛情、友情;住功德相……。住在五毒、地獄五條根、世情,固然有違佛陀教法,則住在「功德相」好否?
既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則不住已逝、不住未至,當下亦應明了而不住。更遑論若對「功德相」有所求而住,更是三界流轉之因矣。蕅益大師提出五種發心導致五種結果,首先即是「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豈能不慎?
淨界法師常用的「喝咖啡」例子:喝咖啡時,常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咖啡與心接觸的時候,受用到咖啡,知其美味,但也只有第一口如此受用;從第二口便開始攀緣,執取在第一口咖啡的味道,並開始堆疊妄心妄想,心已住在妄想上,沒有喝到當下的咖啡,明了心性卻早已被妄想帶著走了。
元朝石屋清珙禪師以貼近事實卻又非常寫意的手法,為「當下」做美好的詮釋:
過去事已過去了,
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便道即今句,
梅子熟時梔子香。
逝者已矣,來者不必追,唯梔子花香當下即是!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不畏病苦,持願彌堅,蓮品高升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紀氏》
嫁入一個外道世家,如何還能夠存念三寶,至誠皈依、禮敬、修行?
南朝劉宋時期,女子紀氏嫁入江蘇句容仙術世家子弟葛濟之為妻,其先人葛洪在道教仙道史上頗具影響力,以煉丹知名,並著有多種相關書籍。紀氏入此煉丹道術之門後,仍能秉持好樂佛法之心,雖孤獨卻不輕言放棄。艱難環境更見堅定道心之可貴,紀氏心力之不可思議,是眾生有感,終至與佛力感應道交,而得虛空現佛,其夫濟之亦賭見之,而鄉里間老老小小亦皆共見之,且多人因此而歸依佛門。
修行路上,若障礙現前,思及善女人紀氏,或許便可再次充滿力量!












【附錄】
原文:
紀氏,句容葛濟之妻,劉宋時人也。濟之為葛洪之後,世學仙術,紀氏獨心樂佛法,存誠不替。一日,方織,仰首見雲日開朗,空中清明,忽有寶蓋幢幡自西方來,中擁一如來,金色晃耀,照徹雲表。紀氏停梭諦觀,中懷踴躍,曰:「經說無量壽佛,此其是耶?」便頭面作禮,仍引濟之,指示佛處,濟之但見半身,及諸幡蓋,俄而隱沒。於時鄉里老幼,咸共覩聞,從而歸佛者甚眾。

語譯:
紀氏。句容(約當今江蘇西南)葛濟之的妻子,劉宋時人。葛濟之是晉朝著名道教煉丹術家葛洪的後代,家族世代都學習神仙法術,唯獨紀氏至心歡喜信奉佛法,至誠恭敬不曾改變。有一天,正在紡織的時候,紀氏抬頭望見天空雲朵日光朗亮,天空清徹光明,忽然有寶蓋幢旛自西方而來,中間擁簇著一尊如來,金色光耀燦爛,照徹雲層之外。紀氏因此停下梭子仔細觀看,心中歡喜踴躍,說:「經典上說有無量壽佛,這就是是了吧?」於是便叩首頂禮,並拉著之,向他指點阿彌陀佛出現的地方,而葛濟之只見到半身佛像,以及各片幢旛寶蓋,不久也消失不見了。當時鄉里老幼,都一起親見或聽聞此瑞相,因此跟從她皈依佛門的人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