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任氏》
若說因業重而生為女人身,古今歷史中卻有諸多善女人示現以女人身的果報體修道、行道,乃至證道,既然果報體不是障道的唯一因素,則前生之業重與否?今生之女人身與否?似乎都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以信、願、行來啟動「覺性」,當覺性啟動了,不論男女老少,自會知曉:「人人有箇彌陀」、「處處無非極樂」。
任氏篤志淨業,並非嘴裡說說,而是身體力行,刻栴檀彌陀佛像並且「常頂戴行道」,有信、有願、有行,真信切願且踐履行道,自可功夫日著;每一個用功行道的時刻,都是護持自己往生無礙的重要關鍵。
道證法師說:「什麼叫做功夫呢?並不是飛天鑽地奇奇怪怪的事,是隨時可以把心靜下來念佛的能力。總之,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對佛的『信心』和要去西方的『願力』都不會動搖、丟掉,都可以很清楚得打電話給阿彌陀佛。」正因為任氏日常「頂戴行道」的功夫,至高壽九十八,起居一如常時,並能預知時至,且口誦一聯:「人人有箇彌陀,奈何拋去?處處無非極樂,不解歸來。」口語淺白卻真實不虛,自性彌陀深意自在其中。而處處極樂,正如印光大師中秋偈:「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迷悟一念之間,淨土家鄉便在真如本心裡面,依《法華經》之喻,人人都是那大富長者迷途淪落為丐的嫡子,一旦明瞭自己的珍貴身分,只管大踏步回家,自可認祖歸宗,回歸故鄉,享有那本具本有的風清月明。
任氏臨終前夕留得此聯啟示親兒與後人,智慧與悲憫胸懷俱在其中,所見者均可了此諄諄教誨之深意否?
據《宋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五十八》所錄鍾離瑾傳,記載鍾離瑾官任提點兩浙刑獄時,遇衢州、潤州飢荒,乃聚餓者食之,並請發米二萬斛賑濟百姓,其護民之心,想必亦是母親任氏慈心教導影響所致也。
【附錄】
原文:
鐘離夫人任氏,宋知開封府會稽鐘離瑾之母也。平生篤志淨業,刻栴檀為彌陀佛像,常頂戴行道。年九十八,起居如常時。一日,忽戒瑾曰:「人人有箇彌陀,奈何拋去?處處無非極樂,不解歸來。予將行矣,汝其念之。」翼日晨起,焚香,持佛名。頃之,合掌而化。
語譯:
鍾離夫人任氏,宋朝開封府知府會稽人鍾離瑾的母親。
(案:鍾離瑾往生事跡見《淨土聖賢錄‧往生王臣第六‧宋 鍾離瑾、鍾離景融、鍾離松》)任氏平生專一心志於淨土法門,將栴檀木雕刻為阿彌陀佛聖像,時常恭敬地禮拜、修行。高齡九十八歲時,生活起居一如平常。有一天,忽然告誡鍾離瑾說:「每個人自性中都有個彌陀,無奈大家都不懂珍惜,拋得遠遠的;到處無非是極樂淨土,就是大家都不懂得要回歸淨土。我即將要往生了,希望你要好好記著這些話(好好修行求往生)。」隔天,任氏早晨起床,燒香供佛,持誦佛名。過了不久,就合掌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