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屏息家緣,一心念佛,成就往生



《淨土聖賢錄‧卷九‧唐  姚婆》
是怎樣的善根,竟可以使一個阿婆僅僅聽朋友相勸念佛,即可聽勸入心且念佛入心,而善終往生淨土?
唐朝上黨人姚婆,因善友范婆之勸而信佛念佛,因緣所致,先成就了往生之果,其關鍵之處,正在於「屏息家緣,一心念佛」八字。家緣者,家業、家務也。身為女人主婦,對於一輩子掛心的所有家務,卻能說消停即消停,這是何等不易?更難能可貴者,是其「一心念佛」的功夫。「一心」即是無他念;然而,此生此世風風雨雨的種種影像(還有八識田內無窮盡的累劫影像)豈能不留下任何痕跡?何以范婆竟可毫無他想,純粹專一念佛?這是怎樣的宿世深厚善根啊!
放下俗緣,提起佛號,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均在於「心」的操作,無住於俗緣,而專一借住於佛號音聲的所緣境,以此心力所創造的音聲感得彌陀慈父的願力,而感應道交,臨終那一刻即可發揮強大「心力」與「佛力」的交互作用,便能得西方聖眾接引,蓮臺相迎。
淨空法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心不亂」,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些說的言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諸位想想,淨念,「一」才是淨念,「二」就不淨了。淨是清淨,二就不清淨了。所以念佛的秘訣,念佛的要領就是一心,換句話說:「專一」,絕不能夾雜。有第二個念頭起來就夾雜,那就不叫做「一向」了,那就變成「二向」、「三向」了,那個不行。一定要一向專念,一就是「真心」,二就是「妄心」,真心起用就是佛。現在我們用真心來念阿彌陀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
「真心」,無雜染之心,不為功名利祿、不為子孝孫賢、不為人天福報……,純粹一句「阿彌陀佛」,心念、口誦、耳聽,心口耳三者相應,可入三昧。一則著名的真實公案:老婆婆將「嗡嘛呢叭咪吽」錯念成「嗡嘛呢叭咪牛」念到發光現瑞,不正是最好的印證?即使老婆婆錯念咒語讀音,也不因此而減損其功德,正因為老婆婆三十餘年「心力」功夫之故也。
從「嗡嘛呢叭咪牛」老婆婆,到念佛立化的范婆,吾人見到的是「一心」的真實力量。此後,念佛將更有著力處矣,甚好!


【附錄】
原文:
姚婆,上黨人,與范婆善。范婆勸令念阿彌陀佛,姚婆從之,遂屏息家緣,一心念佛。臨終,見阿彌陀佛降臨空中,二菩薩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見佛?請佛少住,與渠作別。」及范婆至,佛猶儼然,姚婆遂立化。

語譯:
姚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人,與范婆親善交往。范婆勸她念阿彌陀佛,姚婆聽從建議,從此以後就屏除家務,專心念佛。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降臨在空中,觀音、勢至兩大菩薩隨侍左右。姚婆於是稟告阿彌陀佛說:「若我沒有遇到范婆,豈能見到佛呢?懇請佛稍等片刻,等我向她告別。」等到范婆來了,佛菩薩依然清晰可見,姚婆隨之就站著往生了。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極樂有歸舟

     
 
        常說:這個娑婆世界真的不好玩。
        雖自性本來清淨,然而,一念迷為眾生,流轉眾生法界,太多雜染相、汙濁相,出自衷心的不好樂,卻身在其中,難以逃離。
        淨界法師開示:「取相」、「離相」、「借相」,先在安樂道中打滾,有所覺悟而走上解脫道之路,然而這不是終點,最終需是菩提道為歸。
        在六道裡追求人天的幸福快樂,苦辛歷盡,終換得人天之果,安享福報,莫不慶喜萬分。龍樹菩薩云:「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即便天人之福報,待五衰相現時,方知天界亦無法逃過無常的催逼,然後知追求解脫道之涅槃寂靜,在涅槃寂靜中不苦不樂,所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進入無生狀態的「空」,再也不會痛苦了。然而,此種偏空涅槃畢竟不是究竟,世法尚且說:「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責任。」則修行人難道不應在眾生求離苦的呼喚裡看到自己的責任?於是,走上自覺覺他的「菩提道」。菩提道怎麼走?借眾生相修六波羅蜜,借相修心、歷事練心,在事件相狀上,找到事件意義,自覺然後覺他,最終成就佛道。這就是「取相」而後「離相」而後「借相」的歷程。
        不免思及佛陀在此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各階段相狀亦均有其隱含之「道法」,若只見其出生相、童子相、娶妻相、出家相…………等表相而不善解其深意,實辜負了佛陀「來此世界八千返」的苦心孤詣。
        想及佛陀的苦心,想逃離娑婆世界的心更堅定卻也更心虛了………。
        離開,是一定要的,但是要用怎樣的心態離開?與三界憤恨對立的偏空之心?還是自度度人的菩提心?
        《三時繫念》文:「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一念悟,便可登上返還極樂故鄉的歸舟航路。
        歸途有旅伴,眾生在身旁。雖雜染、汙濁,在邁向彼岸的路上,仍不可忘了眾生;雖眾生常常令吾人感到不解或使吾人委屈,更甚者受傷了,若能慈悲心眼看進他被埋藏在染著相之下的清淨心,或許,吾人將重拾信心行菩提道,且無礙……
        娑婆世界不好玩,且帶著有緣眾一起登上極樂歸舟吧!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梅子熟時梔子香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師聞之開悟。
凡聖之別,「有住」、「無住」正為關鍵。
生死罪障凡夫,流轉六道久矣,生生世世等流串習所致,心有所「住」:住貪、瞋、癡、慢、疑;住財、色、名、食、睡;住親情、愛情、友情;住功德相……。住在五毒、地獄五條根、世情,固然有違佛陀教法,則住在「功德相」好否?
既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則不住已逝、不住未至,當下亦應明了而不住。更遑論若對「功德相」有所求而住,更是三界流轉之因矣。蕅益大師提出五種發心導致五種結果,首先即是「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豈能不慎?
淨界法師常用的「喝咖啡」例子:喝咖啡時,常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咖啡與心接觸的時候,受用到咖啡,知其美味,但也只有第一口如此受用;從第二口便開始攀緣,執取在第一口咖啡的味道,並開始堆疊妄心妄想,心已住在妄想上,沒有喝到當下的咖啡,明了心性卻早已被妄想帶著走了。
元朝石屋清珙禪師以貼近事實卻又非常寫意的手法,為「當下」做美好的詮釋:
過去事已過去了,
未來不必預思量;
只今便道即今句,
梅子熟時梔子香。
逝者已矣,來者不必追,唯梔子花香當下即是!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不畏病苦,持願彌堅,蓮品高升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紀氏》
嫁入一個外道世家,如何還能夠存念三寶,至誠皈依、禮敬、修行?
南朝劉宋時期,女子紀氏嫁入江蘇句容仙術世家子弟葛濟之為妻,其先人葛洪在道教仙道史上頗具影響力,以煉丹知名,並著有多種相關書籍。紀氏入此煉丹道術之門後,仍能秉持好樂佛法之心,雖孤獨卻不輕言放棄。艱難環境更見堅定道心之可貴,紀氏心力之不可思議,是眾生有感,終至與佛力感應道交,而得虛空現佛,其夫濟之亦賭見之,而鄉里間老老小小亦皆共見之,且多人因此而歸依佛門。
修行路上,若障礙現前,思及善女人紀氏,或許便可再次充滿力量!












【附錄】
原文:
紀氏,句容葛濟之妻,劉宋時人也。濟之為葛洪之後,世學仙術,紀氏獨心樂佛法,存誠不替。一日,方織,仰首見雲日開朗,空中清明,忽有寶蓋幢幡自西方來,中擁一如來,金色晃耀,照徹雲表。紀氏停梭諦觀,中懷踴躍,曰:「經說無量壽佛,此其是耶?」便頭面作禮,仍引濟之,指示佛處,濟之但見半身,及諸幡蓋,俄而隱沒。於時鄉里老幼,咸共覩聞,從而歸佛者甚眾。

語譯:
紀氏。句容(約當今江蘇西南)葛濟之的妻子,劉宋時人。葛濟之是晉朝著名道教煉丹術家葛洪的後代,家族世代都學習神仙法術,唯獨紀氏至心歡喜信奉佛法,至誠恭敬不曾改變。有一天,正在紡織的時候,紀氏抬頭望見天空雲朵日光朗亮,天空清徹光明,忽然有寶蓋幢旛自西方而來,中間擁簇著一尊如來,金色光耀燦爛,照徹雲層之外。紀氏因此停下梭子仔細觀看,心中歡喜踴躍,說:「經典上說有無量壽佛,這就是是了吧?」於是便叩首頂禮,並拉著之,向他指點阿彌陀佛出現的地方,而葛濟之只見到半身佛像,以及各片幢旛寶蓋,不久也消失不見了。當時鄉里老幼,都一起親見或聽聞此瑞相,因此跟從她皈依佛門的人甚多。


.福報尊貴、善知念佛,殊為可嘆


《淨土聖賢錄‧卷九‧隋  獨孤皇后》
 龍樹菩薩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娑婆眾生欲求樂離苦,人人此心同;故而許多念佛人以妄心念佛,求現世平安、或求來生福報,卻忘失真正的彌陀大願是為悲憫眾生脫離輪迴之苦所施設,竟將佛號僅僅換取娑婆果報,此正如印祖所言:「若生死心不切,不至誠念佛,猶如以一顆摩尼寶珠換一顆糖果。」
獨孤皇后,名獨孤伽羅,生於名將世家。
父親獨孤信,本名獨孤如願,是西魏和北周的名將,《周書》列傳記載:少年時期即豪爽講義氣,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兼通文武之道,不僅是一名英勇善戰的武將,也是一位長於治理地方的官員。在坐鎮隴右,任秦州刺史的近十年中,「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一時頗獲民心。某日到郊外打獵,晚霞滿天時,策馬回城,因迎風急馳,吹偏了帽子。第二天,滿城人都學他側戴帽子,這便是「斜陽側帽」的典故,獨孤如願因此名聲大噪,「信著遐邇」。
宇文泰(西魏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帥,是西魏的實際掌權者,亦是北周政權奠基者,後追尊為北周文王。)見他信著遐邇,能服眾心,特給他賜名為「信」。
獨孤信長女獨孤氏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史稱明敬皇后。四女兒獨孤氏,是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在李淵稱帝後,追封母親為元貞皇后。七女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皇后,被稱為文獻皇后。因長女、四女、七女皆為皇后,後人稱獨孤信為「天下第一岳父」。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皆為其外孫。
獨孤伽羅性情剛烈,是楊堅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雖福報顯貴,卻能一心念佛,且可貴者在於其「誠敬心」與「相續力」,每在持名念佛之前,必先更換淨衣,且口嚼沉香以淨其口;更且「以為常」,如此相續不斷以為常態。這樣的恭敬心與相續力,使獨孤皇后最終往生時,示現瑞相「異香滿室、天樂振響」,梵僧闍提斯回答隋文帝之問,曰:「淨土有佛,名阿彌陀,皇后往生,故現斯瑞耳。」
試問:獨孤伽羅貴為皇后,樂享天下之富貴與尊榮,尚且能如此一心持名,習以為常,而吾人福報不及皇后,莫說未享富貴尊崇,五濁惡世娑婆之苦更是不曾少受,但是吾人是否能如獨孤皇后一般的堅心信願且恆常相續?抑或是吾人還在念著佛號,想著換取家道昌隆、子孫學業進步、下輩子還要跟誰結為夫妻云云?究竟要拿佛號換糖果,還是拿佛號相應彌陀四十八大願這顆摩尼寶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啊!




【附錄】

原文:
獨孤皇后,河南雒陽人,周大司馬河內公信之女也。隋文帝未貴時,娶為夫人;及受禪,立為皇后。性賢明,朝廷政事,多所匡益。然頗妒忌,後宮希得進御。帝宏護佛法,敕諸州郡,遍造靈塔,安置舍利,多感瑞應。后亦敬慕大乘,常持佛名。當持名時,必先易淨衣,嚼沈水香盥口,以為常。仁壽二年八月甲子,崩於永安宮,年五十。於時異香滿室,天樂振響,帝問梵僧闍提斯那,是何祥也?對曰:「淨土有佛,名阿彌陀,皇后往生,故現斯瑞耳。」

語譯:
獨孤皇后,河南洛陽人,是北周大司馬河內公獨孤信的女兒。隋文帝尚未登基為帝時,已娶她為夫人,等到文帝登基為皇帝時,便敕封她為皇后。獨孤皇后生性賢明,對朝廷的政事,有很大的匡助。但是生性甚是妒忌,因而後宮的妃子很少能獲得皇帝臨幸的機會。文帝弘揚護持佛法,敕令各州郡,遍於各處造立佛塔,安置舍利子,許多都曾感應到瑞相。皇后也誠敬仰慕大乘教法,常持誦佛名。每當獨孤皇后持誦佛名時,必定先更換乾淨衣裳,口嚼沉香以水漱口,如此習以為常。隋文帝仁壽二年八月甲子日,皇后薨逝於永安宮,時年五十歲。當時異香滿室,天空傳來天樂聲響,隋文帝問梵僧闍提斯那,是什麼祥瑞的徵兆呢?僧人應答說:「西方極樂淨土有佛,名阿彌陀佛,現今皇后往生淨土,所以示現這種瑞相。」

.父兄為範,自勵有成,大孝化母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魏世子女》
孟子曾說:「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許是因為家裡的阿爸一直是個善良、樸素、赤誠信奉三寶,如今老實念佛的修行人,從小熏習在良好佛化家庭氛圍中,阿爸也一直引導女兒們要修行;故而打從還是大學生時,若想跑道場參加共修、護七當義工等等,從未受到阻礙,因此也不曾特別細細體會擁有「賢父兄」是多麼真實的幸福。
直到知道有師兄姐因為長輩反對或各種家庭因素而使修行不得自在,才暗自慶幸,孟子之謂「樂有賢父兄」確實可貴啊!
魏世子之女有賢父兄,皆修淨業,在此善因緣中,魏女也是有宿世善根,能篤志往生,亦有所成,示現往返無量壽國並預示父兄亦將生淨土寶池蓮花中。既生淨土,為何有此往返?乃魏女對母親的一片孝心,因知唯母親無有蓮花,由孝感悲,故返娑婆相告,因此而度化母親亦奉法焉。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是儒家世間法的孝順。若以修行出世間法的角度視之,能度化母親一心修行,將來脫離輪迴之苦,更是莫大之孝行,則魏女實為大孝矣!


【附錄】
原文:
魏世子女,梁郡人。其父兄皆修淨業,女亦篤志往生。無何化去,七日復甦,即升高座,誦《無量壽經》。既畢,下啟父言:「兒去,便往無量壽國。七寶池中,兒及父兄,各有一大蓮華,當生其內。唯母獨無,不勝此悲,故來相報。」語訖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

語譯:
魏世子的女兒,是梁郡(約當今安徽省壽縣部分地)人。她的父親魏世子及兄長都修學淨土法門,而魏女也專心一志求往生淨土。不久,魏女往生,七日後又再甦醒過來,即登上高座,誦持《無量壽經》。誦經完畢後,走下座啟白父親說:「我逝去後,便往生無量壽國,在七寶池中,我和父親兄長,都各有一朵大蓮華,大家都將投生於蓮胎。唯獨母親沒有,我感到無盡的悲傷,所以特地來告知您們。」說完後便又瞑目往生了。她的母親從此以後也誠心奉持佛法。

.獨樂佛法,存誠不替


《淨土聖賢錄‧卷九‧()宋 紀氏》
嫁入一個外道世家,如何還能夠存念三寶,至誠皈依、禮敬、修行?
南朝劉宋時期,女子紀氏嫁入江蘇句容仙術世家子弟葛濟之為妻,其先人葛洪在道教仙道史上頗具影響力,以煉丹知名,並著有多種相關書籍。紀氏入此煉丹道術之門後,仍能秉持好樂佛法之心,雖孤獨卻不輕言放棄。艱難環境更見堅定道心之可貴,紀氏心力之不可思議,是眾生有感,終至與佛力感應道交,而得虛空現佛,其夫濟之亦賭見之,而鄉里間老老小小亦皆共見之,且多人因此而歸依佛門。
修行路上,若障礙現前,思及善女人紀氏,或許便可再次充滿力量!















【附錄】
原文:
紀氏,句容葛濟之妻,劉宋時人也。濟之為葛洪之後,世學仙術,紀氏獨心樂佛法,存誠不替。一日,方織,仰首見雲日開朗,空中清明,忽有寶蓋幢幡自西方來,中擁一如來,金色晃耀,照徹雲表。紀氏停梭諦觀,中懷踴躍,曰:「經說無量壽佛,此其是耶?」便頭面作禮,仍引濟之,指示佛處,濟之但見半身,及諸幡蓋,俄而隱沒。於時鄉里老幼,咸共覩聞,從而歸佛者甚眾。

語譯:
紀氏。句容(約當今江蘇西南)葛濟之的妻子,劉宋時人。葛濟之是晉朝著名道教煉丹術家葛洪的後代,家族世代都學習神仙法術,唯獨紀氏至心歡喜信奉佛法,至誠恭敬不曾改變。有一天,正在紡織的時候,紀氏抬頭望見天空雲朵日光朗亮,天空清徹光明,忽然有寶蓋幢旛自西方而來,中間擁簇著一尊如來,金色光耀燦爛,照徹雲層之外。紀氏因此停下梭子仔細觀看,心中歡喜踴躍,說:「經典上說有無量壽佛,這就是是了吧?」於是便叩首頂禮,並拉著之,向他指點阿彌陀佛出現的地方,而葛濟之只見到半身佛像,以及各片幢旛寶蓋,不久也消失不見了。當時鄉里老幼,都一起親見或聽聞此瑞相,因此跟從她皈依佛門的人甚多。